泗水泉林为泗河源头,名泉荟萃,形态各异,
2023/9/23 来源:不详泗水泉林,为泗河源头,这里名泉荟萃,久负盛名。据说,泉林之名的来历,一是因为这里有泉有林,泉多而盛,林深树茂,相映成趣;二是因为泉多如林,珠连星列,泉溪相连,滔滔不绝。据古《泗水县志》记载,泉林有“名泉七十二,大泉数十,小泉多如牛毛。”“崛起于深山之中,波涛萦回,如流烟之作阵,涌腾吼怒,如翻云之成堆”。清朝思想家魏源在《岱谷陪尾山源并序》中写道:“陪尾仅一平冈,而百泉正出、悬出、穴出,如星如云。”《读史方舆纪要》和《山东运河备览》都把泗水泉林称之为“山东诸泉之冠”。从地质结构上看,泗水东临沂蒙,泉林一带为石灰岩层和砂岩层,断裂结构非常发育,地下水透过石灰岩溶隙及砂岩断层,在陪尾山麓涌出,是一处大型岩溶裂隙泉群。泉林大门是一高耸庄严的牌坊造型,上书“天下奇观泉林”,据说是陈毅元帅的夫人于若木女士所题写。大门入内即是一泉,泉池见方,每边约五六米,池台正中写着“红石泉”。俯身看去,只见泉水清冽,一串串细小的水泡从池底往上冒出。据介绍,此泉因从水底喷出红砂,经太阳光照折射,满池皆红,上下翻卷,故名红石泉。因久日无雨,水位下降,没有看到泉中红泡汩汩喷出的景象。过红石泉,漫步园中,但见草盛木茂,柏苍松翠,中间青石铺路,两边砂石道路,只是年久失修,感觉有些破败。往右拐是一条通向山脚的石板路,一路欣赏像喷出米粒黄沙的淘米泉、貌似眼睛闭合的双睛泉、晶莹透亮的珍珠泉、如鱼吐泡的鱼鳞泉……泉眼大小不等,泉泡形态各异,泉水清澈见底,泉底长出的水藻,犹如一条条绿色的飘带,优雅地在水中扭动,给清澈静柔的泉水增添了生机。石板路尽头,是长方形小湖,湖中岛树木丛生,浅水处游鱼成群,水岸边古画坊遗迹犹在。沿阶向上,有一山岗,就是陪尾山,四周杂木茂盛,中间环绕一株古树,呈“众星仰拱”之势。转过山岗,有一六角小亭,名“观泉亭”,上书“万载泉源胜地,千秋洙泗文章”。亭后有一石碑,名“子在川上处”,系清乾隆二十一年为纪念孔子曾到此观泉所立。下亭前行,有一小河,石栏围护,中有小桥,桥北河边立一石柱,上写“黑虎泉”。这就是泉林中最大的黑虎泉,泉眼深处洞口漆漆,状如虎口,泉水喷涌,浪花翻腾,汇合水流,形势滔滔。小桥两旁边还有趵突泉、白石泉以及许多没有名字的小泉,有的如珠似串,有的如泡如沫。河底有各种大小的石子,在清澈的水流中清晰可见,成片的块石上长满滑苔,在水流的折射下显得流光溢彩。更为奇妙的是泉中的水草,有的密密麻麻,顺水摇摆;有的像海底的珊瑚,五彩斑斓;还有的像飘舞的发带,摇曳多姿。过黑虎泉就是御碑亭。巨型石碑耸立在平阔的石砌底座上,由驮碑的赑屭、碑身、碑帽三部分组成,高12.6米,宽2.2米,底座建有栏杆,栏杆上刻满了春兰秋菊等图画。石碑正面刻的是康熙的《泉林记》,背面刻的是乾隆的两首诗。整个石碑,远望厚重典雅,近观高大威严,蔚为壮观。在御碑亭的西侧,有一古树,枝繁叶茂,据说是北魏时种植的雄性银杏树,至今已有多年。沿着泉水汇成的溪流回转,前头就是武桥西边的响水泉。据说是因为石头压住了泉眼,过往行人用力地拍一拍手或跺一跺脚,石头就会随之震动,泉眼就从石头缝隙冒出来,如果是在旅游旺季,经常能看到很多少年儿童在这里叫喊的叫喊,跺脚的跺脚,兴奋地看着泉水随响声大小而此起彼伏。“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诗中描绘的“泗水”,就是古老的泗河,哺育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品质性格,洙泗后来成为儒家文化的代名词,泉林的陪尾山则是古老泗河的发源地。我国最早的地理志《禹贡》记载有“泗出陪尾”。至圣孔子曾在泉林设坛讲学,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年冬,清康熙皇帝巡至泉林,观赏诸泉,登陪尾山,留下了不朽篇章《泉林记》,盛赞泉林乃“泉源胜地,圣迹所存”。清乾隆皇帝先后九次驻跸泉林,并建有行宫,留下赞美泉林的诗文达多篇,并在陪尾山西侧的“子在川上处”立石碑,石碑两则镌刻其亲笔书写的七律诗两首。另有历代文人墨客赞叹泉林诗文余篇,有古人观赏之余感叹“游泰山不游泉林诚一大憾事”。初夏时节,慕名游赏,记之为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