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写一书送皇帝做寿礼,却触怒皇帝,写一
2022/10/12 来源:不详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一句流传千古的话: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北宋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目的,也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这都强调了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的重要性。在司马光之前,盛唐一个著名的宰相,就曾写过一部类似性质的书。开元后期,唐玄宗沉溺声色,奸佞专权,朝政日趋黑暗。为了规劝玄宗励精图治,张九龄曾撰《千秋金镜录》一书,专门论述前代治乱兴亡的历史教训,并将它作为皇帝生日的寿礼进献给玄宗。
兰叶春葳蕤张九龄是一个有着远见卓识的著名政治家,他有先见之明,他见微知著,他曾断言李林甫、安禄山必定祸乱天下。唐玄宗欲拜李林甫为相,张九龄直言:“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安禄山来朝,极力讨好唐玄宗、杨贵妃,张九龄断言:“乱幽州者,此胡刍(安禄山)也!”他向唐玄宗进谏:“(安)禄山狼子野心,有逆像,宜即事诛之,以绝后患!”后来所发生的一切,无不证明了张九龄的真知灼见。所以,他写《千秋金镜录》一书,绝对是警世良言,治国宝典。怎奈唐玄宗认为国力强盛,天下太平,因此见到此书心中不悦,加上李林甫的谗谤、排挤,一代名相张九龄被罢免,贬为荆州长史。这一事件,标志着大唐从此开始走下坡路。
桂华秋皎洁无罪而遭贬,张九龄悲愤忧思,于是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作《感遇十二首》。在第一首中,诗人托物言志,以春兰和秋桂的芳洁品质,来比喻自己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以春兰和秋桂不因无人采折而失去芬芳美质,来比喻自己的志洁行芳,不求人知的高雅情怀。
感遇十二首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首诗大意是:春天里的兰花枝繁叶茂,秋天里的桂花晶莹清新。世间的草木生机勃勃,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这首诗一开始,就化用屈原《九歌礼魂》中的“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最具有高洁性格的两种花草——春兰与秋桂,它们的枝繁叶茂、灿烂开放。诗中兰桂对举,互文见义,虽言叶言花,其实是兼包花叶,概指全株。葳蕤(wēiruí),草木枝叶茂盛的样子。兰用葳蕤来形容,点出了兰草迎春勃发的无限生机。皎洁,这里是形容桂花蕊晶莹、明亮。桂用皎洁来形容,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世间的草木,包括兰、桂这些“草木君子”只要逢时就会欣欣向荣,生机盎然。兰叶繁茂,桂花皎洁,春兰秋桂生意勃发,也给季节带来了荣耀,春、秋因兰、桂而成为美好的季节。这里表达了真正的贤人志士只有在政治开明的时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的思想,流露了自己对重新“遇时”的渴望。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没想到,兰桂在此竞相开放,竟然被山中隐逸的高人发现了,闻到芬芳满怀喜悦,心生爱慕,想要和它们亲近。按常理来讲,这应该引起一种知己之感,默默开放的兰桂应该满怀感激。但是,诗的最后两句却来了一个转折: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我们(兰桂)的芬芳本是天性,并不是为了让美人攀折。这里从春兰秋桂芳香袭人的社会效果来委婉地说明诗人自己行芳志洁并非为了求人赏识,以博取高名;但间接也说明了他的高洁品性必然会得到人们的欣赏。诗人用“何求”二字淋漓尽致地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表现出来了。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诗人以兰、桂自况,借兰桂之芳香比喻自己的高志美德,以“不求美人折”表明自己的心迹,使人感到贴切自然,蕴含深厚,耐人寻味。因为这首诗,诗人更显高风亮节,更加为人敬仰。一千多年来,诗人同这首诗一起,流传不朽,永世流芳。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不慎触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