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看春兰汪字,过清雅的年
2022/8/9 来源:不详春兰早春即开。新年时,在案头放一盆“汪字”,品鉴它拔俗的姿态,嗅闻它幽远的清香,真是一种清雅的享受呢!
(一)
春兰流传下来的传统品种不少,但我特别喜欢“汪字”。主要是因为它风姿特秀,如江南小女子,清秀婉娈,娇俏腼腆;又灵动如翠绿小鸟“绣眼”,拔地飞起。
“汪字”,是春兰水仙瓣名花。它的优点,是花杆细长,上面顶一朵浅绿色小花:外三瓣中,主瓣微向前倾,两侧瓣也向前拱抱,如鞠躬行礼;两片花瓣则形成兜状捧心,遮住合蕊柱,显得低调谦逊;它的舌(也就是唇瓣)白色,有的书上说是“圆舌”或“大圆舌”,其实并不大也不圆,而是刘海形,微有点尖,更显秀气。就这样一朵小花,蕴含了许多传统的审美因素在里面。至于它特别的气质,则来自于某种奇妙的比例,这是文字很难分析的了。
清人许羹梅在同治四年(年)春完成的《兰蕙同心录》一书里,就已提到了“汪字”:“青梗淡绿花,国初出奉化汪克明家。此老种水仙之有筋骨者。”这是说“汪字”最早是在清朝初年由浙江奉化的汪克明选出与栽培的。所谓“有筋骨”,是说“汪字”的花开得精神,耐久。
许羹梅还作诗一首:“芳种流传二百年,依然名列玉梅先。饶他新样花林立,终逊翩翩气欲仙。”也就是说,两百多年来,尽管有许多新的兰花品种被选出来了,但还是比不上“汪字”仙人般的气质。
民国时吴恩元作、唐驼校订的《兰蕙小史》,关于“汪字”选出的时间就说得更具体了,说是“康熙时出奉化汪克明家”(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们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康熙于-年间在位。从年算起的话,到年是有两百多年了。即便是从年算起的话,到年的今天也已有年。一个花的品种能流传近三百年,是不容易的。
看《兰蕙同心录》和《兰蕙小史》,当时就有许多先前选出的兰蕙名种失传。到现在,又有许多这两本书里记载还存世的名种失传。所以,“汪字”能流传到现在,真是幸运!这也说明它的生命力顽强,而且喜爱它的人多,因此种的人也多。
(二)
按照传统的兰花瓣型理论来选兰,相对来说,选水仙瓣的标准是最宽的了。《兰蕙同心录》中写道,“专看捧心起兜,梅、荷以下,鸡脚、线条俱有。”也就是说,达不到梅瓣、荷瓣标准的兰花,只要它的两片花瓣呈兜状,不管花瓣是不是像鸡脚、线条那样很细,都可以算水仙。所以兰谚有云“千梅万水仙,一荷无处寻。”也就是说,荷瓣品种是最难得的,梅瓣就要多很多,而最多的就是水仙瓣了。
但相比荷瓣名花“大富贵”,我还是更喜欢“汪字”。“大富贵”(这名字本身有点俗气)花杆很难长长,再加上花瓣肥阔,是有点太壮硕了。就像个肥圆矮壮的富商巨贾,一副面团团的“富贵”相,取名叫“大富贵”也真的是很形象了。
(三)
我这盆“汪字”,是两年前在兰友处买的,本想买五苗的一丛,结果拿到的是三苗的两丛。想把它种到一只“友石”款的黄色段泥刻绘老盆里,一丛的话会显得苗太少,所以就把两丛种在一起了。一年后,每丛长到五苗,共十苗,在早春开花两枝。看上去还是有些苗小盆大的样子。今年每丛长到七八苗,共十五苗,开花还是两枝,但兰和盆终于配称了。
这盆是兰友东门兄惠让给我。老盆搜罗不易,我很感谢他。
查网络资料,友石本名诸葛勋(-年),又号卧龙、云石、玉如,宜兴丁山人。学艺于陶工传习所,师从名匠崔克顺,学习陶刻彩绘技艺,后来成长为一名陶刻高手。
这盆四面都有刻绘。一面刻一幅梅花八哥图;一面刻行书“独有花枝笑醉眠”七字,留“友石”款;一面刻竹石图;一面刻隶书“冷落梅枝已半香”七字,留“林”字款。(这位林姓的艺人是谁待考。)
看诸葛勋刻的花鸟,精神饱满;他刻的书法,气息流动。确实是一件雅器。当代制作的盆器,器形和泥料有许多不错的,但是在书法和绘画上,还是达不到以前的水平。
好花能配上好盆,也是一大乐事啊!(谈瀛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