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了余姚人对它情有独钟,兰江街道还
2022/6/14 来源:不详????????????? http://m.39.net/pf/bdfyy/bdfjc/
五、冰心兰蕙
“一曲蕙兰飞彩鷁,双城烟雨卧长虹。”
一条姚江,将古城余姚一分为二。而这座横跨姚江的通济桥,不仅是连接南北双城的纽带,并且自然的将姚江划成两段。
桥之上游至姚江桥一段江面称之为“舜江”,再往西至兰墅桥段江面称作为“蕙江”。蕙是兰的一种,又称蕙兰,故又可称作“兰江”。
“一干一华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华而香不足者蕙”。兰江和蕙江之名,自然和江边盛产兰蕙有着莫大的联系。
“闻说当年蕙,丛生绕曲塘。至今春水上,一棹有余香”(明·沈之鼎)。诗中所说的当年,大概是有感北宋诗人洪炎笔下的兰墅园蕙兰盛景。
“兰墅青青叶未衰,芳茎含露故低垂。涉江何处寻芳泽,采得芙蓉欲寄谁”。洪炎因为仰慕父辈王安石、谢景初在浙东的史迹而踏访至余姚,不意在姚城西郊兰墅桥畔得闻十里蕙兰之馨而诗兴大发。
至于兰墅之雅称,究竟是因其名而诗,或是因诗而名,已经无法考证。然而从此之后,乡人以兰墅之名命村、命江、命园、命桥,延续至今(字幕:《光绪余姚县志·物产·兰》载:“治西南并江有浦,产兰,今其地曰兰墅。”)。
溯其根源,野生兰花的原产地并不是在江畔而是在山峦之间。姚江源头所在的四明山,自古即是兰花群生之处。处于四明山腹地的大岚山,原称大兰山,因山谷、岭坡、峭壁、溪滩皆盛产兰花而名。
那兰江之畔的兰花,是否是四明山上的花种跌落江中随流而下,最终得以在此生根繁衍呢?又或许是某种冥冥中之天意?古人常以兰蕙喻贤者之仁心,而兰江边上那座郁郁葱葱的龙泉山,不正是群贤毕至之所在吗!
姚江人物对于兰花的钟爱,不仅在于兰花的色、香、形俱佳,更在于兰花高洁清雅的气质和神韵。作为“四君子”之一,兰花和兰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思想领域占据着崇高的地位。
自兰文化的奠基人孔子始,历代的文化名人多有对兰花情有独钟者。余姚兰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也和姚江历代名贤的赏兰、植兰、爱兰、咏兰密不可分。多少士大夫在历经宦海风云之后,以亭馆花竹为乐。而兰花作为花中君子,其香也淡,其姿也雅,其意境更是淡泊而悠远,正是他们用以抒发胸怀、陶冶心情的精神寄托。
余姚兰文化的渊源,甚至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在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出土的文物之中,有一件刻有箬兰图案的陶片,说明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农耕渔猎之余开始盆栽养兰,并把兰花的图案雕刻在陶具中以增加美观。至宋、明、清时期,余姚的兰文化已独树一帜,成为我国兰文化体系的一脉。通济桥上那幅被后人传诵至今的桥联就是佐证之一了。
世人对兰花品赏和钟爱,终究被有识之士将其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虽不免流于市侩,却也将兰文化提升到了一个有形的价值高度。清代嘉庆年间,余姚人养兰、赏兰和兰花交易达到鼎盛时期。据文献记载,这一时期余姚城内有养兰大户七十余户,多者达六七百盆。并在江南钱家弄开设了有史记载的第一个官方认可的兰花人群众组织——兰花会馆。当时姚城甚至以兰花数量的多少和品位高低作为衡量富有与否的一个标准。清同治三年,即年,余姚举行兰花盛会,来者不下千人之众,成交额达白银四十八万两,从此开创了中国兰花经济的历史篇章。
余姚自古为兰花之乡,其所产兰花品种多,品位高,尤以春兰、蕙兰为其中佼佼者,姚城艺兰名家王叔平在其编撰的《五十年艺兰经验谈》中,对余姚兰花的分布和归类有详情的阐述。
余姚春兰“龙字”是荷形水仙的代表,与“宋梅”同称国兰双璧,在“四大名兰”、“四大天王”中尽列其名,二百余年独占荷形水仙之冠。“龙字”又名“姚一色”、“余姚第一仙”,清嘉庆年间发现于余姚城南高庙山,传说中此花随仙女嫁皇为妃,随嫁的春兰因而被皇帝改名为“龙字”。清代许霁楼在《兰蕙同心录》中以诗赞曰:“高庙山头碧耸天,千岩龙脉拱于前,灵根集翠争春媚,此是余姚第一仙。”令后人对“龙字”浮想联翩、心向神往,艺兰之人无不为拥有而自豪。
另一余姚春兰名品“集园”,“质如翠集,形似镜园,春风二月斗芳妍,供向明窗净几,一笑嫣然”。寥寥数语,对其质、其形、其时、其品描绘得淋漓尽致,犹如亲见。除此之外,余姚春兰贺神、西神梅和蕙兰金岙素、冠蕙、登科梅、十五岙素亦是稀世极品,深受世人称颂,更是历代文人墨客题咏的对象。“晓风含露不曾干,谁插晶瓶一箭兰。好似杨妃新浴罢,薄罗裙系怯君看”。郑板桥在《折枝兰》诗中所咏“一箭兰”,正是产于四明山北麓金岙的“金岙素”。而郑板桥除了以画竹冠绝于世,他所画的兰花同样表现了兰的幽雅气质和精神内涵,令人赏心悦目、荡涤心胸而千古流传。
兰叶葳蕤婷婷立,清芳幽远沁心脾。兰墅桥畔觅芳踪,蕙质冰心伴朝夕。
兰江之畔的兰蕙已随岁月老去不复往日之胜境,但那一缕淡淡的幽香,仍然是挥之不去的情结,飘拂在人们的脑海之中,不绝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