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ldquo两个世界rdquo

2022/5/6 来源:不详

彭洋治疗白癜风怎么样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6944960854918965&wfr=spider&for=pc
四校联考试卷评讲这些天我们做过的卷子(11)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Ⅰ(19分)“材料一”讲“比德说”,“材料二”讲“移情论”并与“比德说”进行比较,说明它们的异同。无论是“移情”还是“比德”,都是人们将自身的情感或者志向寄于外在的自然物,都是试图打通两个世界——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在现实世界中,身与心,物与我,自然界和社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它们遵循着不同的规律和法则(因果律和目的论),是互相分离的、不相联属的,但在艺术世界中,艺术家们通过联想、想象、拟人、通感、比喻、象征、渲染等手法把它们联结起来,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美学境界。现实世界遵循现实逻辑、科学思维和理性法则,而艺术世界则遵循想象逻辑、艺术思维和感性法则。“万物有灵论”实际上是一种原始思维,随着人类理性的发展和成熟,人们逐渐抛弃了这种思维方式,清晰地认识到这两个世界的区别,但在艺术创造中,人们希望克服这种分离,实现圆融和谐的统一,这也是人的一种精神(审美)需求。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1、关于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现实世界里又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或者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主观世界:这儿的“主观”,是指“人”的主观,人是主体,物是客体。所以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思想、意识、观念、态度、情感、精神、意志、品质、道德、价值观、人生观等等。客观世界:自然界,有自身的规律和法则,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可以被人们发现、认识、利用,但不能创造,也不能改变。机械、固定、可观察、可研究、可验证、可预测(遵循因果律)两种思维: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或者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前者求“真”,后者求“美”)两类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另有思维科学,可以独立出来。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不同。2、诗经中的“赋比兴”与“比德”和“移情”的关系以及艺术表现中的“虚与实”比德——托物言志。注意跟“打比方”的联系和区别。移情——借景抒情。注意跟“触景生情”的细微差别。3、为什么在艺术表现中大量使用“比德”和“移情”的手法?艺术用形象说话艺术追求含蓄蕴藉第4题:给“移情论”下定义。(1)定义的要求(2)是给“移情论”而不是“移情”下定义。“论”的意思是“理论、观点、学说”。1、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2、感遇十二首(其一)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开元(-)后期,唐玄宗沉溺声色,奸佞专权,朝政日趋黑暗。为了规劝玄宗励精图治,张九龄曾撰《千秋金镜录》一部,专门论述前代治乱兴亡的历史教训,并将它作为对皇帝生日的寿礼进献给玄宗。唐玄宗心中不悦,加李林甫的谗谤、排挤,张九龄终于被贬为荆州长史。遭贬后,他曾作《感遇十二首》,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其坚贞清高的品德,抒发自己遭受排挤的忧思。此篇为其第一首。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诗的前四句说兰、桂这些“草木君子”只要逢时就会欣欣向荣,生机盎然。兰叶在春风吹拂下“葳蕤”繁茂,桂花在仲秋明月的辉映下更显“皎洁”秀丽。春兰秋桂生意勃发,也给季节带来了荣耀,春、秋因兰、桂而成为美好的季节。这里隐含着真正的贤人志士只有在政治开明的时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的意思,流露了自己对重新“遇时”的渴望。诗的后四句从春兰秋桂芳香袭人的社会效果来委婉地说明自己行芳志洁并非为了求人赏识,以博取高名;像春兰秋桂的香气一样,它博得山林隐士的喜爱,只是客观效果而已;实际上,兰、桂散发芳香并非有意希求人们来折取它,欣赏它,而是纯粹出于它们的本性。“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何求”二字用得斩截有力,它淋漓尽致地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给表现出来了。这首诗以兰、桂自况,借兰桂之芳香比喻自己的高志美德,使人感到贴切自然,蕴含深厚,耐人寻味。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Ⅱ(16分)一、童话的特点故事(故事性强,趣味性,曲折、生动,反复和延宕)人物(常常类型化、性格单一)表现手法(夸张、拟人、幽默、讽刺)主题(惩恶扬善)二、第8题回答该题要把小说中涉及到“我”的地方找出来,主要是开头、中间和结尾三处。试想,如果去掉这些内容,小说在叙述和表现主旨上有什么不一样。1、小说中的“我”有各种情况,试举例分析。2、联系《花匠头目的故事》,比较它们的异同。三、第9题1、故事:傻人有傻福的传统民间故事,联系《傻瓜吉姆佩尔》2、人物:单纯、满足、快乐。犯错误没关系,损失一点利益也没关系,恩爱、信任和包容最重要,简单的快乐,单纯的心事,纯朴的愿望是幸福的源泉。“贫贱夫妻百事哀”?未必!3、注意文中的一些细节描写——语言:老太婆说“老头子,你最清楚呀,你做的事总不会错的”“你总是想种种办法来使我高兴”“这正是我希望的一件事情”等。动作:替他裹好围巾,把它打成一个双蝴蝶结,看起来非常漂亮,然后用手掌心把他的帽子擦了几下,在他温暖的嘴上接了一个吻。事情:老师太太不肯借给她香菜,连一个烂苹果都没法借给她,而她听说老头子换回来一袋子烂苹果,老太婆说“现在我可以借给她十个”。1、故事的主干中穿插了两个英国人打赌的事情,有什么作用?2、“老是走下坡路,却老是快乐。”这种生活态度跟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什么不同?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35分)指追求科举功名的读书人汉时称同一年被举为孝廉者,这儿是指同一年中榜者。古代科举考试同科中式者之互称。唐代同榜进士称“同年”,明、清乡试、会试同榜登科者皆称“同年”。清代科考先后中式者,其中式之年甲子相同,亦称“同年”。迎合皇上的心意(旨意)1、假借为“稀”。稀少;罕见。“鼓瑟希。”(《论语》)“知我者希。”(《老子》)又如:希有之事;物以希为贵;希世之宝。2、寂静无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又如:希声(无声)。希夷(空虚寂静,无声无色)3、观望。希图,谋求。迎合。又如:希代(迎合世俗);希合(迎合);希旨(迎合尊长的意旨)官吏在代理或试用期满后被正式任用。“除”是授予官职的意思,本文中与官职授予、变动和升迁等有关的词语,还有“迁、擢、授、署”等。.4.4

相关文章,点击查看——

◎这些天我们做过的卷子(10)——何谓“善意原则”

◎这些天我们做过的卷子(9)——人是观念的奴隶

◎这些天我们做过的卷子(8)——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这些天我们做过的卷子(7)——幸亏我爬得快!

◎这些天我们做过的卷子(6)——沉思樽酒可教空?

◎这些天我们做过的卷子(5)——《花园茶会》

◎这些天我们做过的卷子(4)——一首清奇的小诗

◎这些天我们做过的卷子(3)——一段厚重的古文

◎这些天我们做过的卷子(2)——一篇温暖的小说

◎这些天我们做过的卷子(1)——“生活与作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1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