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可以这样读春兰
2022/6/8 来源:不详书,可以这样读
——《西游记》读后感
吴承恩的神魔小说《西游记》,我读了又读,听了又听。踌躇了许久,终于下定决心要和女儿一起读《西游记》原著(一百回)。女儿勉强答应了。
?我坐在女儿身边,一人一段接力读,一人读一人听,互相纠正读音,力争读准字音。大多时候我是女儿的可移动多功能词典,碰上古今异音异义的字词,女儿不肯轻易信服我,我们就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或是上网搜索。如“虾蟆”同“蛤蟆”读[hámá]。女儿起初不相信,打开词典的刹那间她就记住了准确读音。我相信每一次争论都会是一次知识的积累,记忆的沉淀,思想的升华。我们一边朗读,一边概括情节;一边分析人物形象,一边畅谈读书收获。慢慢的,女儿居然喜欢上了读《西游记》。
每天上午读一章,下午读一章。每一章要读一个多小时,读完后女儿再写一则读书笔记:注拼音、抄词语、摘美句、写感悟。我们就这样浅浅地读,慢慢地读,边读边疑,读的不亦乐乎!
??“妈妈,观音菩萨是女的还是男的?”
“女性吧。”
“那文中怎么用“他”代指呢?”
说着她打开书本,把红笔标注的语段指给我看。我不是佛的信徒,这可不好不回答了。
我和女儿打开百度去搜索,于是便有了下面的答案:
佛教是由古印度传入我国的,古印度重男轻女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观世音菩萨是男身。传入我国后,在魏晋时期,观音还是以男菩萨的形象高坐佛殿神堂。但在唐朝时因文化思想、艺术表达方式的差异,观世音菩萨渐渐演变成了怀有慈悲大爱的女身。
在佛教中,观音菩萨神通无边,无处不在,大慈悲悯,观世音菩萨在救苦救难时,为方便教化不同类型的众生,会有三十二应身,随机变化。而这三十二应身是没有男女身之分的。
“妈妈,唐僧化斋的时候为什么也经常称男主人、女主人为菩萨呢?”
我们又查询:
佛语常讲:“相由心生”。所谓的男女之相,不过是人的表面之相。在佛教中,男女本无太大分别。只要心中有佛,生助人之善念的人,皆可称为菩萨。
“我明白了:主人家能让唐僧师徒留宿,又给他们吃斋饭。它们肯助人有善念就是三藏心中的菩萨。”
?继续阅读。我们读到《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一回时,女儿又有了新发现:第三人称的女性也用“他”,为什么呢?
我忽然想起,“她”字是一个新创字。为了让女儿信服,我们和她一起查阅了资料,归纳如下:
“她”是现代汉语里常用的一个人称代词,专指第三人称的女性。但在古汉语中是没有“她”字的,我们表达第三人称使用“之”或“他”。“他”在宋元的话本、戏曲中可以泛指第三称的一切事物,包括男人、女人以及其他无生命的东西。只是到了19世纪20年代才出现了“她”。
“她”的产生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其创造者是刘半农。刘半农在年翻译英国戏剧《琴魂》时,汉语第三人称不能区分性别,造成了很大的混淆和不方便,他试用了自己创造的新字“她”,引来保守势力的攻击和反对,舆论争论十分激烈。随后,刘半农撰写学术论文《“她”字问题》,并将文章寄回上海发表,结束了汉语中第三人称男女表达混乱的现象,丰富发展了汉语言文字。鲁迅高度评价刘半农的创造精神,说“她”字的创造是打一次“大仗”。
有了判断依据,女儿非要进行验证。她又翻阅了《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找到了有关“他”字代表女性的语段,才肯罢休。
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者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读书要有疑,疑能增进兴趣,疑能获得真知;读书要善疑,要疑得正确,疑得有长进;读书贵有疑,可贵之处,就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敢于大胆地探索和追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