蕙兰品鉴今人皆论贵,不知鉴与赏榆木斋
2023/3/8 来源:不详白癜风康复病例 http://m.39.net/pf/a_6298331.html
蕙兰品鉴:今人皆论贵,不知鉴与赏
枯木
蕙兰同春兰一样,是我国栽培历史最悠久,也是比较普及的兰花品种之一,关于蕙兰的鉴赏,自古有之,脱胎于整体兰花鉴赏文化,又独立于他种兰花,自成体系。然今人对蕙兰之品鉴,受浮躁之风影响,剑走偏锋,颇有走火入魔之势,因此感觉有必要正本清源,回归传统兰花鉴赏文化。
蕙兰,古人常称之为“蕙”,在先秦文学里有多处记载,在屈原的《楚辞》当中,关于兰蕙的诗句就有很多,譬如《离骚》:“予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九歌东皇太一》:“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九叹逢纷》:“怀兰蕙与衡芷兮,行中野而散之”,《招魂》:“光风转蕙,汜崇兰些”等等。
古人兰蕙并列,称之为“兰质蕙心”,一茎一花称为兰,一茎多花称为蕙,又称蕙兰为、九节兰、九子兰、九花兰(也叫九华)。古人对兰花的鉴赏品评早就有之,早在北宋时期,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就专门有文章品评,其《书幽芳亭》中“盖兰似君子,蕙似士”,对春兰和蕙兰进行人格化,“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之虽不若兰,起视椒榝则远矣。”对春兰和蕙兰进行区分和辨识,指出,蕙兰之香略逊一筹,而且“以是知不独今,楚人贱蕙而贵兰久矣”指出古人对兰蕙鉴赏,以兰为上,蕙则次之。清代文学家李渔也著文赏析,曰:蕙“其所以逊兰者,不在花与香而在叶……蕙之叶偏苦其长……病其太肥”,指出蕙兰的不足之处。
平心而论,古人赏兰,以至于形成兰花品鉴文化,兰蕙是不分家的,而且鉴赏也是在春兰的花型基础上,结合蕙兰以及其他品种的形态,进行拟人化的感情寄托,从而总结出一整套鉴赏文化。
古人爱兰,皆因兰花四季青翠,叶片多姿多态,亭亭玉立,或飒爽飘逸,或弓垂美观;临寒而开,傲视霜雪,孑然独立,花形端庄典雅,花色清秀,幽香袭人,沁人心脾;不哗众取宠,不谄媚世俗,不随波追流,不因在深山幽谷而顾影自怜,不因风霜雨雪而低头,依然飘香清远,大展风采,外表柔弱,内质刚强,具有君子之风,名士之气,十足的文人气质和高洁气节,因而深得知识分子的喜爱。
古人赏兰,受先秦哲理影响颇深,就花色来讲,以素为上,俗话讲“素花无下品”,盖因古人之君子之风,讲究清淡素雅,含蓄内敛;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不哗众取宠,不阿谀谄媚;正如诸葛亮《戒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所言,因此在花色审美上,全素为极品,白素难求,嫩绿为上,他色为次,至于花色斑斓驳杂者,皆不入品!花形以荷瓣为极品,梅瓣、水仙瓣为上品,其他瓣型则为普品行花,花舌以内敛纯素为上,花守以久开不变形为上,花葶以出架为上。
古人对兰蕙评价,颇为中肯,就香气而言,自然春兰略胜一筹,幽香阵阵,沁人心脾;蕙兰则香气浓郁,然而香气不纯;春兰虽然一茎一花(有的双花),然而花形适中,花守端庄,花色清雅,极具观赏性;蕙兰虽然花朵较小,然而一茎多花,花葶出架,傲然挺立,弥补了花小的不足,因此兰蕙得以并列。
仅蕙兰而言,由于花朵较小,花数较多,大多舍瓣下宕,符合审美瓣型较少,因而退居其次,在瓣型上虽然也是万中选一,参照春兰标准进行品评,尺度略微放宽,然而对其他部位的审美要比春兰更多一些标准。在花梗上,由于蕙兰花梗较高,按照传统评价标准,以大花细梗为上品(相对而言),俗称灯芯梗,花梗颜色以《广群芳谱》:“紫梗青花为上,青梗青花次之,紫梗紫花又次之,余不入品。”为标准。在蕙兰排玲上,讲究大排玲和小排玲,大排玲就是花梗抽长到一定高度时,幼蕾花柄离梗横出,呈水平排列的形态,花心朝外,称转茎,俗称转宕、转身等;小排玲则是幼蕾呈竖直状,紧贴花梗;蕙兰大排玲为上。
大排玲
自古以来,兰蕙虽然同列,然而在品味上春兰略胜一筹,蕙兰稍逊风骚,其原因前面讲过,主要是花形、花香、花色上尚有欠缺,然而近些年却出现了相反的行情,蕙兰价格居高不下,究其原因,莫过于以下三方面。
首先是春兰相对蕙兰,发苗率较高,普及率高,藝养之人较多,因此数量占优,而蕙兰发苗率较低,莳养之人不众,从而造成蕙兰数量较少,一旦收到热捧,自然价格飞涨。
其次是炒作之风所致,因为前些年的兰花炒作,主要在春兰、莲瓣兰等品种上,蕙兰由于数量少较少受到炒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