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延续生命丨瑞安市举行缅怀人体器官捐
2024/9/1 来源:不详-04-:23
记者黄君君通讯员孙晓波
死亡,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生如夏花,逝如秋叶,当生命走到尽头,你会选择何种方式回归尘土?
清明节前夕,阴雨纷纷,滴落在永泰陵园一块特殊的纪念碑——人体器官捐献者纪念碑,上面镌刻着22位人体器官捐献者的名字。他们在生命的尽头,选择捐献人体器官(遗体、角膜)。他们虽然离去了,但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生命。
4月3日,瑞安市红十字会在此举行缅怀人体器官捐献者活动,共同纪念平凡而伟大的人体器官捐献者,传承他们的大爱精神。
捐献者家属代表、人体器官捐献登记志愿者、志愿者代表及相关单位负责人等近人参加活动。
致敬:大体老师“回家”,长眠花树下
雨下个不停,儿子撑着伞,肩膀湿了,他仍然紧紧护住怀中的骨灰盒。他知道,这是离别的时候,也是完成父亲遗愿的时候。他轻轻地放下骨灰盒,让父亲与其他人体器官捐献者安葬在一起。
当天,走完遗体捐献的整个流程,回归故里的遗体捐献者王智勇,在众人的见证下,以花树葬的形式告别。“我们支持他。”抚摸着父亲的遗像,儿子不愿多说。
前不久,一生勤俭、育人无数的遗体捐献者彭秀兰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同样安葬在此处。
“每一例捐献的背后,都有一个有爱的家庭和温暖人心的故事。他们用爱心温暖这个世界,使一个个濒临绝境的生命得以重生,他们的大爱精神和高尚行为令人敬仰。”温州医院的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麻陈立说。
过去3年间,王智勇和彭秀兰是温州医科大学的大体老师。大体老师是专属于医学生的“无言良师”,是医学界对遗体捐献者的尊称。大体老师是医学生进行解剖练习的对象,是医学生的第一个“手术”患者,让医学生从真正的人体上而不是书本上认识肌肉、神经、血管,为医学生之后在临床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3月23日,温州医科大学为包括王智勇和彭秀兰在内的9位大体老师举行了告别仪式。
感动:人体器官志愿捐献登记例
“‘邻居’,我们来看你们了。”51岁的苏华弯腰在人体器官捐献者纪念碑前,放下一支白菊。“我们俩跟将来的‘家’和邻居合个影。”一旁,62岁的黄春兰拉起苏华,定格了这一瞬间。
早在十多年前,苏华和黄春兰就成为人体器官捐献登记志愿者。“死了就埋在土里,没有意义,我一直在做公益,想要挽救更多人的生命。”黄春兰说,得知登记捐献遗体的途径后,她毫不犹豫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苏华也颇有感慨:“捐献人体器官,不仅能弘扬文明新风尚,也能够为社会作贡献,一举多得。”
现场,王女士在遗体(器官)捐献登记表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打算身后捐献遗体。“我死后,该怎么第一时间联系到你们?”王女士十分关心这个问题。由于家庭因素,她担心自己一旦发生意外,无法成功实施捐献。
在工作人员的耐心解释下,王女士将朋友列为紧急联系人。她说:“我的孩子是自闭症孩子,很多跟我一样境遇的父母也有意向捐献人体器官,我了解清楚以后,回去跟他们解释。”
据悉,瑞安市红十字会自年启动人体器官志愿捐献登记工作,截至目前共实现人体器官(遗体、角膜)志愿捐献登记例,成功实施人体器官(遗体、角膜)捐献22例,拯救了30多位器官衰竭病危患者的生命,让40多位失明患者重见光明,为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期间,涌现了一批令人感动的人物,如温州市首例人体器官捐献者刘中平、温州市首例遗体捐献者徐启荣等。受这些捐献者先驱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签署人体器官捐献书。
声音:更多的是温暖和感动
“面对死亡,您或许还有一种选择可以延续他的生命,您是否愿意捐出他的器官?”这是金玉如作为协调员说了千百遍,却每说一次还需要酝酿很久的话。
金玉如是瑞安市红十字会的一名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也是瑞安市目前为止唯一一位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她的工作就是宣传、登记、见证、协助完成人体器官捐献意愿,同时让等待移植的患者有活下去的希望。
在现场,她的发言让不少人红了眼眶。她说,作为协调员,感觉最难受的并不是被潜在捐献者家属拒绝、谩骂、不同意捐助。“让我最难受的是捐献者家属说同意、愿意,在捐献同意书上签字的时候,他们作出这一决定时,有时候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误解。”她呼吁大家对捐献者家属多一些关爱和